当风筝遇上风 那是童年最真切的记忆
2017-07-18 12:01:57      来源:西藏商报    
0

2006年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拉萨风筝,同时也是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一员,流行于拉萨、日喀则、泽当等地。藏历八月,风力较足,是放风筝的好季节,民间认为,风筝放早了,秋季就会过早结束。由此可见,在西藏,风筝的放飞有许多规定。在时间上,拉萨在雪顿节后放飞,日喀则则必须由东头宗的俗官先行放飞。风筝的形制与使用也有年龄的规定,如六轴、八轴、十轴风筝,必须按使用者的年龄大小分开选择。

相传早在1000多年前,伴随着藏纸出现,藏式风筝就有了雏形。清代起,风筝在西藏上层人士中开始盛行。在英国人查普曼撰写于上世纪前期的《圣城拉萨》一书中,也只留下了一句——“孩子们在放风筝,在晚秋时分,这是颇受欢迎的一种活动。”虽然已经很难考证拉萨风筝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,但就历史传统、特色、延续性(完成从贵族运动到平民运动的华丽转身、且有日益普及的趋势),全民的参与度、热情度,以及活动的规模、时间而言,放风筝可以说是一项群体活动了。

藏历八月的第一天,阳光不再那么刺眼,风也变得格外和煦起来。如织的游人早已经散去,田地里正忙着收获青稞,站在老建筑的屋顶望下去,上午10点的八廓街略微有些空旷。手捧一只硕大的轱辘,一阵助跑,白色的风筝便随风摇曳,抬头向空中张望,却只见一个小白点独自打转……随着年岁的增长,时间、空间的转换,如今在山东工作生活的卓玛,一到春季总会参加山东当地举办的风筝节,而这也让卓玛回味起自己的童年,遥想千里之外的家乡。那些风筝,那些线,那些一起放过风筝、追赶风筝的玩伴,都随着往事如风般飘散远去了。

白色风筝 是友谊更是亲情

2008年风靡全球的电影《追风筝的人》,与同名小说一起得到了众多观众和读者的追捧:在阿富汗一次盛大的风筝大会上,少年阿米尔和哈桑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。两个少年都十分开心,哈桑也兴奋地朝最后一个“战利品”追去……时至今日,卓玛捧着小说《追风筝的人》,默念着:为你,千千万万遍……这总会让她感慨万千。

情同手足的阿米尔和哈桑,却难以冲破少爷与仆人的身份障碍。因为背叛,在移居美国多年后,阿米尔仍无法原谅自己。十几年内心的不安,驱使他回到战火纷飞的阿富汗,救出哈桑的孩子……这场因风筝而起的忠诚、背叛以及救赎,何尝不曾出现在卓玛的孩提记忆中。当风筝遇上风,乘着不羁的风,风筝在天空中自由驰骋。那只白色的风筝,线的一头是小小的自己想要突破的桎梏,而线的那一头,牵连着的是家庭,是玩伴。

追赶风筝 似乎已越过千山万水

卓玛记忆里,与蓝天作伴的小白点并没有孤独太久,阳光明媚、风力十足的日子,居住在八廓街的卓玛总是不缺少放风筝的玩伴。隔壁的米玛,站在自家的房顶上,向卓玛挥舞着刚刚买到的白色风筝——前一次,也是在自家的屋顶上,米玛的风筝线被卓玛的风筝线给割断了,米玛总是想找到“复仇”的机会。

而卓玛总是很得意自己的风筝,那是全家人的杰作。每次制作风筝,家人总是分工明确:父亲负责用纸和竹子制成风筝框架,卓玛和母亲负责“那”,也就是风筝线。细心裁剪,慢慢捣碎制作“那”的原材料,在卓玛看来,这普通的风筝凝聚着家人的无限爱。不管是最初的屋顶还是广阔的林卡草地,卓玛和玩伴们总是不时凝望天空,期盼着两只风筝缠斗在一起,突然一只跌落下来,继而和玩伴们一起奔跑着追赶。在奔跑中,孩子们似乎越过了千山万水。如今,看着家里墙壁上挂着的彩色风筝,卓玛总是浮现出笑容,回想童年最真切的记忆。

责任编辑:谢瑞娥

主办:色尼区人民政府 地址:西藏那曲市色尼区文化中路26号 电话:0896-3339792
网站标识码:5424210001 公安备案号:藏公网安备 54242102000103号 工信部备案号:藏ICP备2021000176号-1
技术支持:西藏传媒集团 站点地图